2008年新高考成绩已经揭晓,大家在忙着填报志愿的时候,却有一些考生躲在一边黯然神伤,也许他们曾经很优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次高考却发挥失常。为了帮助学生和家长更有效选择复读学校,本报特邀连年创造高考复读奇迹的姜堰市育才教育中心校长陶宝伟和在南京有着六年成功办学经验的江苏启英高考复读学校校长唐玉英,共同就高考复读的一系列问题,给学生和家长提一些建议。
陶校长:怎样复读更有效
在谈到如何复读更加有效的问题时,陶校长深有感触,近几年他接触了许多高考复读的学生之后,发现几乎每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复读问题上都存诸多困惑,陶校长将它们总结为以下五点,供广大学生和家长参考:
第一,接受现实深刻分析
作为家长,常常希望孩子一帆风顺,希望为孩子扫除一切障碍,当磨难不可避免时,甚至希望代替孩子承受这一切。然而事实是:只有经历挫折和痛苦,才能够真正长大,可以说,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挣扎着克服磨难的过程。
诚然,成功或者失败都是有诸多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造成的最终结果。一味强调客观原因,的确可以使人得到暂时的宽慰,然而,若不从主观上深究,一则客观因素相对主观因素而言,改变起来要困难得多;再则,问题的症结无法解决,同样的情况还是会一再出现。
可是,人进行自我否定的过程是痛苦和艰难的,自我否定带来的自责,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可能使你寝食不安。然而,为了今后的发展,我们却不得不这么做!我们的祖先盘庚在说服他的人民迁都时,就曾发出这样的告诫:要考虑长久的计划,否则就是对自己大大的过不去。
第二,信赖老师自主学习
复读是一个过程。期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信赖是最重要的!这种信赖感,能促使老师想方设法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实现教者尽其能;也能帮助学生平复焦躁的情绪,提高学习的信心,将审视的目光更多地投在自己的身上,实现学者尽其力。更重要的是,当你无法选择老师时,与其为了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做无谓的抱怨,影响情绪,还不如潜心跟从老师,教学双方精诚合作,其力也必然是巨大的!
在这种信赖感的支持下,学生需要向老师学习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学习“读”书的技巧。通过听课以及课后与老师交流,掌握在课本中提炼知识点的技巧,理清知识之间的脉络,分清重点、难点和常考点,从而构筑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学科知识框架。
其二,掌握“翻译”试题的技巧。由于命题人出题是将知识点转化成试题形式的过程,而考生答题则是将试题“翻译”成知识点进行解答的过程。老师又多有充当命题者和考生角色的丰富经验,因而能够实现试题和知识点之间条件反射般的熟练转换,对于命题人的惯用“招数”具有相当高的敏感性,因此,当老师在课堂上做例题或者分析试卷的时候,就是在告诉你“翻译试题”的思路以及命题人“招数”的破绽所在。
第三,态度积极调好心态
学生们一开始不喜欢某一门学科,可能仅仅出于对该学科不感兴趣或不适应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或者就是单纯不喜欢该科任课老师,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又多半会产生诸如听课质量低下,课后对该学科不闻不问等一系列“副产品”,于是,糟糕的成绩成为了最后的“毒树之果”!我建议同学们首先每天在心中暗暗对自己说“我喜欢××学科”,同时和任课老师讨论一下,并试着制订计划,有序的实施,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手,通过亲身参与掌握知识,获得自我肯定的体验,体味到成功的快乐,用这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唤醒自己对知识的兴趣。
学习除了要有浓厚的兴趣还要求有高质量的听课作保证。听课时,时刻保持思维和老师的同步是很重要的!切不可寄希望于课后用零星时间补习或自学,原因很简单:上课听讲,老师犹如谙熟道路的向导,引领你前行;课后自学,则如在黑暗中独自摸索,两者相较,高下立现。
第四,持之以恒稳扎稳打
陶校长认为,复读是一个过程,需要用十个月来完成。因此,他不赞成焚膏继晷的学习方式,持续的超负荷运作,必然会造成身体的极度疲乏,反应和思维能力都会大大降低,对身体伤害极大;同时,仅依靠短期的突击用功,一般是看不到显著进步的,这又可能引发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难道,我们只能陷入虎头蛇尾的怪圈,无法在整个复读过程中永久保持最初的斗志和激情了吗?仔细观察那些复读成功的学生,平时学习并不是最刻苦的,但绝对是最有恒心和毅力的。如果你像他们一样,每天作息固定,有详细的复习计划,按部就班地做每一件事,注重听课质量,关注平时作业和考试中反映出来的知识漏洞的弥补。数月之后,你努力的成果就会慢慢显现,随着成绩的提高,建筑其上的自信心和自我肯定也逐渐增强,并会逐渐取代日益消退的激情,成为你继续发奋的不竭动力。
第五,认准目标排除干扰
在复读长达十个月的时间里,学生需要应对各种诱惑和坏情绪的干扰。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两全其美也多是人们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面对诱惑时,需要学会舍弃;面对挫折时,要勇敢面对,为了一洗高考失利的耻辱而舍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是非常值得的。人的精力非常有限,一定要集中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中去。高考失利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打击,如果出现诸如沮丧、焦虑、自卑、患得患失等坏情绪,那么,这只能说明你还没有让自己足够忙碌,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中去,因为你竟然还有时间沮丧、焦虑、自卑、患得患失! 所以,“Work hard! Work will save you. Work is the only thing that will see you through this.”(努力工作吧!工作将拯救你,埋头苦干可令你忘记痛楚。)
以上五点是陶宝伟校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陶校长表示,复读的生活并不像传言中的那般暗无天日,在此期间,你也能体味到亲情的温暖、友情的可贵、生活的美好和成功的喜悦。试想,在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里,在由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过程中,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用自己的肩膀承担起对自己,对家庭的一份责任,再给自己的理想一次实现的机会,明白这一点,那么不管是身处其中还是多年之后追忆往事,都会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经历和回忆。
唐校长:复读常见的利弊和三大误区
08年是新高考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唐校长表示,很多考生因为等级没达标等原因被挡在大学的门外,这部分今年高考失利的考生,将在2009年再次搏击高考,这是一个好消息,同时也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指:08年失利的考生可以重新再战,如果成功了不管是对考生还是整个社会都是一件好事情;坏消息是指:对于09年考生来说,08年复读生中有一些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这无疑增加了他们高考的难度。
与09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相比,复读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利弊:
好处一:无需再考“学业水平测试”。他们在高二取得的“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仍然是有效的,也就是通常讲的“小高考”,这个成绩可以保留三年不需要重新测试。
好处二:集中精力补好“瘸腿”科目。唐校长不建议那些有很多门科目都薄弱的学生参加复读,因为考生精力有限,薄弱科目太多复习的效果非常有限。但是有一两门“瘸腿”科目的学生通过这十个月的努力还是很有希望的。
弊端一:心理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也是大多数失利考生将会面临的,但是如果希望来年胜利,就必须去克服这种自卑心理的干扰,因为这对学习几乎没有帮助。
弊端二:压力太大。无论是谁面对复读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心理问题,烦躁、焦虑、不安……这些往往不仅仅是来自学习,还有同学间。适当的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但是过大的压力就会让学习背上不必要的负担。建议学生经常和家长或者老师“谈谈心”,及时释放过大的思想压力。
弊端三:再次填报志愿时“不敢报”。因为经历了第一次失败,很多考生多少有些心理阴影,害怕再次失礼,从而选择一些“保底”学校,而没有了冲刺更高目标的勇气,专家强调,这是复读学生尤其需要避免的,考生还是应该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水平,填报一个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学校。
高考复读目前也存在一些误区,唐校长对此也作了阐释。
误区一:盲目相信广告宣传
现在的高考复读市场比较混乱,一些复读学校打着名校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对外宣传学校拥有来自重点中学的师资,其实都是骗人的把戏,害苦了学生和家长。江苏启英高考复读学校校长唐玉英告诉记者,家长一定要学会鉴别学校各方面信息的真伪,谨防上当受骗。
在进行鉴别的时候,家长应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1、看资质 在考察学校资质的时候要注意考察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看这个资质是不是学校自己的资质,谨防一些学校借用别人的抬头,而非独立法人;另一方面,看该校的资质是否有独立的高考复读这一项,有的学校是各种培训都大包大揽,样样都搞,但没一个专业的。这种学校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根本没有一点对学生和社会的责任心。
2、看办学史 复读学校有多长时间的办学历史,有没有固定的办学地点,这也是鉴别一所复读学校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准。
3、看师资 学校的老师是否是专职教师,还是一两个星期就换人,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质量,唐校长认为,一个稳定的教师队伍是一切的基础,是家长考察的重中之重。
4、看管理 学习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必须要为孩子选择一个拥有安静学习环境的复读学校。另外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还体现在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唐校长建议家长对目标学校进行实地考察,来个全面摸底。
5、看升学率 社会上有一些复读学校声称本校的升学率能够达到90%甚至以上,其实根本是不可能的。一个学生通过复读,5门总分提高60-70分之间属于正常情况,能提高100分的学生通常不会超过10%。所以一所优秀的复读学校的升学率往往维持在70%左右,对于那些盲目夸大升学率的学校家长们尤其要保持警惕。
6、看生源素质 一所好的复读学校通常也是要“挑”学生的,生源的整体素质影响到大家的学习环境,太差的学生不仅会给整个班级“拖后退”,也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升学率。
误区二:家长“逼”孩子复读
有些家长盲目坚持让孩子复读,认为这是“为他好”,其实唐校长强调,在复读这个问题上,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只有孩子自己愿意复读,才能在接下来的十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保持学习的恒心与毅力,否则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何况很多家长一定要孩子非一本或者名牌大学不上的心理也是不太实际的,事实证明,一些考上二本甚至专科的学生,通过后期的努力一样有了很好的发展,不一定要“吊死”在高考这一棵树上。
误区三:所有学生都适合复读
采访中唐校长对记者强调,以下几类学生不适合复读:一是意志力薄弱,缺乏恒心的学生;二是基础太差,“瘸腿”科目太多的学生;三是吃苦精神不够,享乐思想成性的学生。这三类学生即使参加了复读往往也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而那些“栽”在一两门“短腿”科目上,或者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心理和方法上的调整,可以在来年考大学的时候如愿以偿。
唐校长提醒学生和家长,要避免上述的三个误区,可以与一些比较权威的高考复读学校进行沟通,多方面考察多家办学机构,综合权衡全面考察。
另外,唐校长还提醒已经决定复读的学生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基础太差的学生不能制定太高的目标,要一步一步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慢慢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切不可追求一步到位,盲目求好。二是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接下来的十个月时间要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抵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就是常说的要“耐得住寂寞”。本报记者 刘慧磊 |